“观众陷入了困惑,他们不明白,折磨这对母女的,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呢还是早年拒绝父亲所导致的愧疚?!”
作者 | 郭松民
编辑 | 青 山
因为奚美娟获得本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关系,专门找来这部《妈妈》(2022)看了一遍。我发现,和传说中的主题为母女情或关爱阿尔茨海默症病人不同,这部电影简直是一部惊悚片。母亲蒋玉芝(吴彦姝 饰)换上一件古铜色的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旗袍,推着轮椅上患了重度阿尔茨海默症的女儿冯济真(奚美娟 饰),宿命般地走向大海。一个疯女人对她们喊“走了就别回来了”,接近海边时,另外两个女人从她们身边跑过,喊着“涨潮了!涨潮了!”母亲和女儿在海边翩翩起舞,海水淹没了她们的脚髁,母女相拥,流下了眼泪。这时,出现了从水面下望向她们的主观镜头,无疑,这是父亲的幽灵在窥视。他急不可耐地等待她们的到来,浪花代表了他期待、雀跃的心情。接着,是从空中向下俯瞰的镜头——海滩上空空如也,只有黑黄色的沙子、蓝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泡沫,没有了母女的踪影。《妈妈》有一个看上去很美好的故事,两位老艺术家——吴彦姝和奚美娟——的表演也无可挑剔。65岁的女儿照顾85岁的母亲,她们都是退休教师,生活优裕,独门独院,品味优雅。不久之后,女儿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,开始失忆。母亲调整状态,坦然面对,重新承担起照顾女儿的重任。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是励志温情的故事,为什么却有一个惊悚的、令人不安的结局呢?原因就在于,在励志温情的背后,包裹着一个老套的、被不断重复了四十多年的“伤痕”故事:受了迫害的父亲深夜归来,女儿坚信他是坏人,不肯开门,绝望的父亲遂投水自尽。阿尔茨海默症使女儿像被催眠那样直面被深埋在潜意识中的这一“罪恶”,她告诉母亲(此时已不能认出她是谁)说自己“杀过人”,母亲眼含泪光,满面自责,想来她当年也是在“助纣为虐”,甚至干脆就是她指使女儿拒绝开门的吧?这段情节,有点像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《归来》续篇,这也意味着,《妈妈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。但这样一个“伤痕”内核,却损害了这部电影,因为观众陷入了困惑,他们不明白,折磨这对母女的,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呢还是早年拒绝父亲所导致的愧疚?从唤起公众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角度来看,《妈妈》其实很不成功,甚至有误导性。这个病很折磨人,有时会给照顾患者的人带来极大烦恼。2020年,英法合拍了以此为主题的电影《困在时间里的父亲》,因为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,女儿在恍惚中甚至产生了用枕头将父亲闷死的冲动。奚美娟饰演的女儿,仅仅是从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太太,“退化”为一个顽皮、有点任性的少女,她们的生活依旧优雅,衣着依旧整洁。母亲虽然已经85岁了,但可以在没有护工、保姆帮助的情况下,胜任愉快地承担起照顾女儿的工作,整个过程,无非是像陪女儿做一场又一场游戏。影片给人的印象是: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可怕,“伤痕”才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。近年来,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主题,或者涉及到这种病的电影不少。2011年,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《铁娘子:坚固柔情》上映。耄耋之年的撒切尔夫人(梅丽尔•斯特里普 饰)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,早已没有当年杀伐决断的风采。她渐渐无法分清幻觉和现实,她感觉自己深爱的丈夫一直在身边陪伴,其实后者早已亡故。记忆中,这是笔者第一次在银幕上直观地看到阿尔茨海默症的可怕。后来,又看过一些涉及到这种病症的电影,编导在努力使观众理解这种病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的同时,也努力避免让观众陷入绝望。爱丽丝(朱丽安·摩尔 饰)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大学语言学教授,但五十岁那年,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变故。起初,她只是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些退化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退化越来越严重,以至于到了无法坚持工作的地步。经过诊断,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。丰沛的感情,珍贵的记忆,睿智的思想……都渐渐远去,爱丽丝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一切。然而,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,她并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希望,勇敢而又坚强的迎接新的一天。2011年,西班牙出品的动画片《皱纹》更值得一看。这部电影令我们意识到,我们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。也许,阿尔兹海默症会令我们失去方向、失去记忆、失去喜好、失去理智,但永远不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——这就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理由。《妈妈》没有能够像这些电影那样给观众带来希望。事实上,《妈妈》的故事结构更像是2008年的好莱坞电影《朗读者》。在《朗读者》中,神秘、美丽的女售票员汉娜,居然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,背负着几十名犹太人被活活烧死的“原罪”。汉娜无法摆脱良心的折磨,最终用自杀的方式为自己赎罪。在《妈妈》中,母亲和女儿也背负着“原罪”——在经过伤痕文艺几十年孜孜不倦地重复之后,他们终于也中国人建构了一种“原罪”。伤痕电影,在经过八十年代的高潮后,不绝如缕,从未真正从银幕山消失过。比如近年上映的《归来》《一秒钟》《芳华》《无问西东》……中国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,要真正带给中国观众文化和历史自信,就要尽快摆脱“伤痕”的纠缠。这并不是主张回避或遗忘历史,而是因为,用“伤痕”的手法表现历史,实际上抹杀了历史的复杂性,等于把历史浅表化、漫画化,无助于观众正确地理解历史。“伤痕”文艺,不仅不是诚实地直面历史,反而是在阻碍我们正确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,对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进行过艰辛探索的前辈来说,也是不公平的。近代以来,西方进行全球殖民扩张,对包括印第安人在内的许多原住民进行种族灭绝,并且贩卖黑奴和鸦片,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之后,又犯下了大量反人类罪行……我们始终是被侵略、被压迫的一方,我们没有原罪,更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话语为自己建构原罪。不仅中国电影,其他文艺作品也应该摆脱“伤痕”的幽灵,转而用一种更加开放、更加真诚、更加允许多样表达与解读的方式直面历史!长按二维码,识别图片关注;或微信搜索公众号:“高度一万五千米”。
喜欢此文章请用力点“好看”↓,推荐给朋友!